星期五, 11月 09, 2007

問題:

1. 點解我入馬會會比人查身分證?

2. (與上題無關) 到底乜野係「理性思考」/「理性分析」?咁「不理性思考」係點架?

3. 金鐘有乜早餐好食?

星期三, 10月 10, 2007


[文匯報圖片]

說陳太離隊恤髪是「公關災難」的人,想太多了。

第一,陳太不走完遊行全程,是好事。
如果要一個按著泛民一向原則,規規矩矩「支持民主」(即遊行)的人,那我不好去選甘乃威?陳太之所以是「香港良心」,就是因為她有高官的形象,沒有立場(但又有些許開明兼親西方),如果和一般泛民沒兩樣,那有什麼意思?所以不走完全程,表一下態就正好。至於離隊是回家是飲茶是恤髪,其實沒大所謂。

第二,兩太競選,其實不是選政綱什麼的,是選忠奸嘛。你覺得陳太是香港良心,葉劉是中共打手;還是葉太是為港為民的好官,陳太是港英間諜,重點就是誰忠誰奸嘛。就好像看電視劇一樣,姣拉是忠的還是徐子珊是忠的?

「一眼就睇得出啦」。

離隊恤髪可能影響形象,但這不是一個影響「忠奸」的問題,至少陳太也能保持四萬笑容,最多也是「不夠誠意」,但未至於會令人覺得由忠變奸,所以,還好啦。

(至於何來,甘草演員,自有其捧場客)

星期一, 10月 01, 2007

難開下道

越來越像男人寫的了。

信報的編輯們,不要輕易放棄啊!港女風才吸引讀者呢。

另,以往的理性消費好看多了。

星期二, 9月 11, 2007

星期日, 9月 02, 2007

五年暑假

五年前的暑假,為著一些幼稚的理想,作了一個決定,到英國讀一個沒有什麼前途的學位。

後來一直也有一點點後悔,想留在香港讀LLB,前途也許會比較好。不過如果不到英國,也許現在的性格會不同,也沒有機會到芬蘭過聖誕、在意大利吃雪糕、看柏林的博物館、吃比利時的青口 - 所以,其實也釋懷了。(多麼的物質主義。)

兩年前的暑假,畢業的時候大學的教授問,有沒有興趣繼續讀書。那時我說,我的計畫是先做一兩年工作,看看自己的興趣是什麼,才去進修。兩年後就去讀博士,我是這樣想的。

回到香港,量地了好一陣子,最後誤打誤撞進入了一間報館工作。記得見工時人事部的人問我想做港聞還是國際,他意有所指的說,「港聞當然是辛苦一點啦。如果有人在山上失蹤你們也要去找的。」 對這一行完全沒有認識的我,就這樣選了做國際。可能選擇了做港聞,我會一直做下去,不過也很難說。看一些記者 (或前記者) 的blog,常常覺得自己沒有做記者應有的觀察力(和感情),大抵我做記者也做不了多久。總之,做了一年我便離開了。

今年暑假,本來按照我畢業時的計畫,是應該返回大學的。報了幾所大學的碩士課程,有資助的沒報上,要付錢的卻考上了。基於種種(沒那麼幼稚的)原因,結果沒有按原定計畫,卻轉了另一分工作。

雖然已是第三分工作,但可能是因為事前沒有想過的關係,卻有點不知所措的感覺,好像一個暑期工那樣。未來幾年以前一直沒有計畫過,到底應該怎樣?

回港量地之時曾經去探望中風後的婆婆,她說話時而清醒,時而亂來。那時她對我說:「男人之家,最怕入錯行呀!」 現在想來,果然是有智慧。

星期一, 8月 27, 2007

相處時間最多,差不多每日相見的,可能不是家人、男女朋友,而是公司的上司、同事、下屬。

所以,如果有可以令你星期一上班的時候,會覺得「很久不見」的同事,實在是一種幸福。

畢業以來做過兩間機構,幸運地都有對我很好,會和我分享工作上趣聞的同事,我覺得已很不錯。

如果你們有機會看到我的blog的話,多謝你們。

星期日, 8月 12, 2007

利物浦的球迷是一種很犯賤的人,每年季初都會抱有些許期望,希望那季能踢出霸氣,結果到了十二月左右就會放棄,期望下季再來。

今年利物浦在新班主的財力支持下購入數名球星,不過開季首場作客維拉已踢得患得患失,中前場仍然缺乏聯繫,後防更是踢得極為緊張,清波每每予人手忙腳亂之感。正面的是,費蘭度托利斯和賴恩巴布都頗為「對辦」,如果首場幸運取得勝利能舒緩球隊上下的壓力,或許有一番作為也未定。且看到了十二月又會怎樣說。

星期五, 8月 10, 2007

The confession of an American Solider

When Robert Ludlum created the character Jason Bourne in 1980, he wouldn't imagine what his ruthless, government employed criminal would become in "The Bourne Ultimatum" (The movie, that is).

In these days, almost every Hollywood movie needs to be watched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war against terrorism. Jason Bourne, or shall we call him David Webb, become a symbol of the American public. Bourne first believed what he is going to do is to 'save Americans' lives', then brainwashed by a secret programme headed by a CIA director not so unlike Ronald Rumsfeld, and was ordered to kill the 'threats to America', even if they include American citizens. The parallels are easy to spot.

The story of Jason Bourne then become a journey of rediscovery. Through the deaths of his loved one(s), through meeting with the victims' families, he was convinced that what he did was wrong - and soon to find out he was at least partially responsible for that. He has to come to terms with the fact that he joined the programme voluntarily (that's what he was told). While the movie doesn't explain how, it seems Jason was relieved after finding out he was pushed into the decision under great stress - well, that's probably how American feel when they decided to crush terrorism back in 2001...... but of course, the director of Bourne Ultimatum, Paul Greengrass, is an Englishman. So perhaps I'm reading too much into it, or this is just a European perspective on the war in Iraq, not an American one.

[Just wondering, why all these psycho doctors always have German sounding name, like Hirsch?]

星期四, 8月 09, 2007

港女


不知自那時開始,「港女」這個字眼開始在網上流行,現時Google 打「港女」一詞,已有5,270,000個結果,還有其他不同選擇:




到底甚麼是港女,其實沒有一個公認定義。如果你走到街上請途人列出「港女」的特質,得到的答案大概會包括:「貪慕虛榮、愛名牌、崇洋、扮可愛、自我中心、反智、平胸......」之類,不一而足。一如所有群體,不論是男性女性中產勞工小數民族,內裡差異其實可以極大,每人都可以按自己的經驗去詮釋「港女」,把自己不喜歡的特質注入港女這個負面標籤中。例如,自稱知識份子者便可認定港女反智,因為她們對意大利名牌的興趣比對意大利導演的大。

因此,大抵也沒有一個科學化的方式去定義「港女」。不過,根據網上最流行 (未經統計) 的「樣板港女」例子,亦即「63.8」、「Kiss 都同律師kiss」以及近來的「急讓Gucci」,可以得出一個共通點,就是希望男方能對女方提供一定的財政支援/保障。這我們可稱為港女的意識形態。

在此再根據粗略觀察作一假設,就是上述的意識形態其實是與階級相關 (Class specific) 的。首先,對上層階級而言,部分對「港女」的指控是明顯不適用的,比如說愛名牌之類,這些可是名媛貴婦的正常生活來的,大家縱然羨慕妒忌,基本上也不以為意。這個說法同樣應用在財政狀況甚佳的「單身大長金」上,她們固然亦希望找到專業人士為伴,但對她們而言,這更似是追求「門當戶對」多於財政上的考慮。

所以,我以為港女是一種反映中下層中產階級對自身階級地位不安的現象 (救命,乜中文黎架......即係Class anxiety) 。她們是新一代的大學畢業生,畢業後能找到白領以至專業工作,對國際流行資訊有一定認識 (當然,每人程度有別),簡單來說,就是懂得,並希望過一種廣受媒體宣傳的「中產生活」。這種用引號來括著中產生活,是因為這是以「消費」來介定的 (當然,這也是因為傳統的階級分類已不合時宜) 。這包括穿什麼、看什麼電影、聽什麼音樂、到那種旅遊,之類。當中當然有分別 - 有比較洋化的、有比較本土的,有便宜有貴。亦要公平的說,這一種中產生活並不只是「港女」獨有的,亦影響著不少港男,只是基於消費品的不同而有分別。《新假期》、《milk》以至《Cosmopolitan》之類的雜誌, 大抵可是視為這一種「中產生活」的代表。

這一種中產形像是需要透過身體力行來實踐的。對於致力成為中產階級的人來說,假若她/他們不能展示自己作為中產階級的標誌,其社會地位便會被質疑。社會的上層及下層是不會有這一種不安的,唯有力圖向上的(準)中產 (aspiring middle class),才會不停的比較,擔心自己「向下流」。例如向人說明自己喜歡看西片(英語片),抗拒港產電影,或者飲食上有品味,懂得不同意大利火腿的分別之類。這些追求「品味象徵」的行為,並不只是「港女」獨有,而是常見於大部分急於確立社會地位的年青人。

行文至此,相信我的假設亦很明顯:部份希望維持中產身分的香港女性,為了証明/確立自己的「中產形象」,在消費上、擇偶上,都為自己設下了階級/品味的限制,目的是確保自己的中產身份不會因另一半的財政能力、職業及消費模式而「被拖累」。很多與「港女」聯上一起的行為,都可以從這一個角度去解讀。

順帶一提「港女」意識形態與女性主義之間的關係。很多人批評「港女」口上掛著男女平等的口號,但卻要求男方「有風度」地付鈔,其實一點也不平等。這應該怎樣理解呢?是港女心裡仍有讓男人養的父權心態,還是她們充分地運用自身的「feminity」,保障自己財政上的獨立?

「港女」之所以成為一個現像,不單是因為港女之所為,還是因為這個行為變得不為他人 (可能只有港男) 所接受,因而特地把這種行為標籤並加以批評。我不清楚「港女」的意識形態是從前已經存在還是近來才冒起的,雖然我估計是後者,但肯定的是,「港女」作為一個議題,是近來才出現的。是什麼原因呢?

其中一個可能是,這種向上爬的(準?)中產女性是近代才出現的產品,可能是因為大學學額增加,亦可能中產心態從前沒有那麼深入民心。另一個可能是,港男開始對這種以「status symbol」構成的「中產生活」感到不滿。感到不滿的原因,可能不是因為港男具備批判精神,而是因為對於港男而言,近年經濟不景,加上晉升路越來越難走,所以達成不了越發昂貴的「中產生活」,所以才透過「港女」這個話題吐出無奈的一口烏氣?(怒插港女認為,批評港女最力者其實是港女意識的受惠者,所以上述說法也只是推測而已。)

即使如此,港男還是很喜歡港女的 - 市場已說明了。假如港男真的很不滿港女行徑的話,大概早就能透過「工業行動」改變港女了。之所以改變不了,就如絕大部份工運一樣,大家邊駡邊怕,結果罷工不成人人回去做事,港男一面投訴,一面問人港女怎追,形勢在那一邊,顯而易見。

星期三, 8月 08, 2007

馬力病逝


民建聯主席馬力今日下午二時於廣州病逝,享年55歲。以香港政治人物來說,其實頗為年輕。雖然馬力的某些言論令人反感,不過這時只令我有晚境悽涼之感。因六四事件的失言,避走廣州,連民建聯15週年亦不能出席,最後在一眾嘲諷聲中病逝,令我聯想到流亡的政治人物 - 當然,對馬力來說,廣州並不是瑞士或倫敦,而是自己的祖家。

也許,並不是因失言而避走廣州,而是早知時日無多,所以講出一直因香港政治風氣而不能公開說的心底話。即使如此,依然是讓人覺得很坎坷。
同事留意到顆拍蔡素玉出選港島區的都沒有好結果,先有程介南,再有馬力。葉國謙如果想保平安的話,這個位還是讓給命硬的葉太吧。

星期一, 8月 06, 2007

流水帳

星期日本來是想到石澳行山+到海灘的,可是到了筲箕灣卻已下著大雨。
郊外是去不成的了,於是到聞名已久的「安利」吃牛腩河作早餐。果然不錯,比水準大不如前的「大利」更佳。

改變計畫想到又一城看《五星級大鼠》,那知持有這個想法的人似乎不少,全院滿坐。
不過,驚喜地看到了這個:




想來是很高難度的,不過在觀眾的角度,其實只見搖搖擺擺的公仔,和在街上派傳單那些差不多。即使如此,還是很可愛的。

忽然覺得,香港的大商場就像是私營的社區中心,在假日為這個沉悶的城市提供娛樂 - 比起皇后碼頭,這裡更像真實的公民空間,只是私人運作的。多麼香港式的做法。

[按:apm 在會考前夕搞倒數,比民建聯搞來得好吧]

之後到了朋友家中,雖然看不到《五星級》,但看了(也是)聞名已久的《The Last King of Scotland》,也不壞。

第一次聽到這齣戲時,我還以為是《Braveheart》之類的電影,直到發現Forest Whitaker是一個黑人,才知道這是一套關於阿敏的電影。狂人阿敏這個我反而有聽說過,大概是在某本關於英國殖民史的書中見過的。這也很難怪,想來不是有很多香港人知道Giles Foden寫過一本叫The Last King of Scotland 的書,而那本書是關於阿敏的吧。

故事(當然是)由那本書改篇的,基本上可以稱為「阿敏與他的私人醫生」或者「How I fucked Amin's wife and nearly get killed」之類。總之就是伴君如伴虎的故事。

戲中把阿敏描寫的頗為人性化,是一個喜怒無常,時而充滿魅力,時而暴怒的人,亦有一點既崇洋(希望得到外國認同),同時又民族主義的感覺。(香港人對這一點應該很熟悉) 或者如戲中的蘇格蘭年輕醫生所言,甚至有一點點小孩的性格。對於阿敏執政時的暴行,以至烏干達的政治背景,戲中其實著墨不多,主要情節都是環繞年輕蘇格蘭醫生和阿敏之間的事。

不是一套很發人深醒的電影,不過也不難看,節奏明快,實在不明白為何不在香港上映。

好像非洲電影 (應該說,西方拍非洲的電影) 都喜歡以空中拍攝的壯麗山河作結,以對比美麗大地與悲慘的人民(之類),Constant Gardener如是,Blood Diamond 如是,這套亦如是。

看完戲後本來是想到油麻地吃碗仔翅的,可是到達時已經關門,轉到大曼谷吃串燒,竟然已經結業。不過可幸的是,發現了一間不錯的羊肉串。在好景對面,叫「張飛烤肉店」的,聽名字不像是本土產品,應該是內地或台灣的罷?6元一串不算便宜,不過甚有北京風味,希望在冬天來臨前不要倒閉就是了。

星期四, 8月 02, 2007

梁文道:時間站在我們這邊 - 給林鄭月娥的一封公開信

林局長鈞鑒:讓我先告訴你一個小故事,一個發生在我身上的故事。

大約8 年前吧,我在一份受到藝術發展局資助的文化雜誌當顧問編輯,與同事一起策劃了許多關於文化政策的專題,例如博物館的「公司化」(也就是現在民政局即將開展的計劃),和西九龍文娛區的規劃(我們應該是全港第一個關注這個問題的媒體)。當時我們就聽說藝發局對這份雜誌很不滿意,但原因卻不大清楚。終於到了申請新年度資助的時候了,我才發現,最討厭我們的原來是一位文化界裏位高權重的老前輩,他也是當年殖民地政府最重用的一個藝術家。他在會議上批評我們老是在指點政府的文化政策,不夠藝術,可想而知,這份雜誌是辦不成了。會後,年少氣盛的我走過去對他說: 「X 先生,或許你以為文化政策不重要,或許你以為只有你幫政府搞的那些大型演出才叫藝術。不過這一切都不重要了,因為你很快就要退休了;而我,1970 年尾出生,現在才20 多歲。時間,站在我們那一邊。」我不提那位先生的名字,是因為如今還記得他的人確實不多了。

那天看你來皇后碼頭參加論壇,我不禁想起了這段往事,還有我當日說的那句氣話: 「時間站在我們那一邊」。

傳媒待你實在不薄,明明這裏只有一群平和理性,偶而唱歌跳舞的年輕人,他們卻形容你的到來是「深入虎穴」;明明當天最激動最愛說粗話罵人的是支持你的「維園阿伯」,他們卻同情你的「忍辱負重」。還記得嗎?那一天台上有4 位講者對你提出了質疑,有人說起皇后碼頭抗爭記憶的價值,有人細述皇后碼頭與愛丁堡廣場的建築佈局,還有人從技術角度入手解釋填海和保留皇后碼頭可以並行不悖的理由。結果呢?你沒有回答任何一條問題,你只是重申一遍你的立場:政府早已經過種種程序,花了很多時間,所以碼頭非拆不可。

後來有傳媒批評我們這伙人的要求得不到滿足,所以就鼓譟喝倒采。但我們的要求到底是什麼呢?其實我們並不奢望你會代表政府讓步,我們的要求要比這個狂想謙卑多了,我們只是想你回答我們的問題而已。有人提問,而你作答,這不是很基本的一種禮節嗎?可惜你沒有。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我們的問題很愚蠢,你不屑一顧嗎?坦白講,我不相信建築師公會是愚蠢的,他們提出的折衷方案是可以完全不用理會的。那麼,是因為你還沒做好準備嗎?恐怕也不是,因為我們提出的東西早在兩個月前就公開發表過了。

第二天早上看報紙,我就懂了,原來你真的不需要回應任何疑問,你只要好好微笑。你只需要微笑,就有學者稱讚你的發言「掌握了重點」(例如城市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高級講師宋立功);你只需要微笑,就有名嘴欣賞你的態度從容寬大(例如香港電台的周融)。畢竟,在當前這個世代,你說了什麼是不重要的,他們是否認真看完了整個論壇也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你來了,而且微笑。或許不少香港人都習慣了官僚的冷漠與超然,你的出現,令人感動。

然而我很納悶,你難道不是一位政治任命官員嗎?你難道不是一個政治家嗎?一個政治家難道不應該盡力說服他的對手,使他們成為自己的支持者嗎?就算這是不可能的,他也應該展現誠意,告訴大家他試過吧?可是你沒有,你只是笑着告訴大家,你很尊重我們的意見,然後你不反駁任何一項挑戰。

可能你根本回應不了那些專業人士的質疑,你很清楚地知道就算填海,碼頭也不必然要拆。但現實很無奈,經過「西九」的推倒重來,政府再也經不起這種打擊了。在你們的眼中,我們就像一群恐怖分子,綁架了皇后碼頭做人質;如果這一回你們再讓步,誰能保證日後不會出現更多的恐怖分子? 「強政勵治」又該如何說起?所以就算我們說得再有道理,你也管不了那麼多。可是,政治家的勇氣,承擔與願景豈不正該表現在這種關鍵時刻?你和你的上司是應該大方承認過去10 年的諮詢有缺失,忽略了保育,然後勇於改正?還是堅持到底,把有問題的決策死硬地執行到最後一刻呢?

還有一種可能,是你根本聽不懂我們在說什麼。你不明白鄭敏華說的那套建築故事,不曉得英女王和9 位港督登岸的地方有什麼特別。我不怪你,因為還有許多你的同代人覺得這是英殖餘緒,是國恥,不只不能留而且早就得拆。如果他們住在大陸,他們一定也要想辦法拆走僅餘的日軍「慰安所」。你不明白朱凱迪所說的市民抗爭史,不曉得一塊數十年來香港人搞社會運動的地方有什麼好紀念。我也不怪你,因為也有許多人堅持集體記憶就是你有你的記憶我有我的記憶,他們不知道世上早有衡量和評估集體記憶價值的方法;他們要是住在倫敦,他們可能會建議把海德公園變成樓盤。

你不懂我們,是因為我們說的東西太新了。所謂「保育」從來就不曾出現在你那一代政府官員的字典裏,所謂「參與式規劃」也從來不是殖民地政府的行政習慣,因此你所說的諮詢程序也就很自然地不包括這些元素了。至於當年立法會在審議你們的填海方案時,為什麼不吭聲呢?

那是因為他們也不懂,其實他們和你活在同一個世界裏。

為什麼我們當年不反對呢?引當日論壇後一位大學生的話: 「那時我還在念小學。」接下來你可能知道這是批怎麼樣的年輕人,因為你從來沒遇過這種事:一幫小伙子不是為了提高自己的工資,不是為了保住自己的福利,甚至不是為了存留自己住的地方,他們露宿絕食,為的竟然是個表面上和他們沒有任何切身利益的公眾場所。且讓我為你介紹一下吧。

先說司徒薇,她是港大舊生,但她不是傳說中的「73年」那一代。可能從小她就聽說自己那一代不讀書很懶惰,不過她很用功,她讀過的書絕對比我們所知的任何一個「73」老鬼還要多;並且不是和當年的大學生比較,而是和那些活到現在的舊生比較。

再看看朱凱迪,一個很有「國際視野」的年輕人,他也留過學;但他不是考去哈佛念MBA,而是去了伊朗學波斯文。因此他的「國際視野」不是你所熟悉的那一套。

最後,絕食中的陳景輝,我認識他的時候,他還在念預科。他不是主流社會定義下的好學生,因為他的成績不怎麼樣,但我第一次碰見他的時候,他正在看Richard Rorty的名著《Philosophy and the Mirror of Nature》,一本大部分你那一代精英未必看得懂的經典。

我不想鼓吹什麼「世代戰爭」,事實上,留守皇后的人裏頭不乏年齡比你還大的長者。我所說的「下一代」是指全新一代的價值觀與世界觀,一種政府仍然不能理解的新事物。你想透過政黨聯絡我們嗎?他們正在努力跟上我們的腳步呢?你想用古物古蹟委員會一類的組織吸納我們嗎?結果有兩個人進去投了皇后碼頭一票,使它成為一級歷史文物。你想用飯局和吹風會去軟化我們嗎?我們不知道你能給出什麼我們想要的東西。

你可了解自己身處的情况?有沒有看過回歸10 周年時各種雜誌辦的專輯,你去數數看裏面有多少張天星鐘樓的照片,又有多少張上了封面?有空的話去一趟香港動漫展吧,你會發現一個挺受歡迎的天星鐘樓玩偶。你知道這一切意味着什麼嗎?自從天星倒下,我們就已經開始勝利。
當我們坐在皇后碼頭等待警察,而你正聽着電台節目讀着報紙評論的時候,你可能會感到慶幸,因為居然有那麼多友善的聲音包圍着你。可是請上網看看,試着鍵入「朱凱迪」這3 個字,你將發現他得到的掌聲竟要比你還多。

沒錯,今天報刊和電台的受眾或許遠遠多於網上的論壇與博客,但是5 年後10 年後呢?

10 年後你該退休了,歷史會記住你是第一個「走入群眾」的高官,還是最後一個對保育置若罔聞的高官呢(假如歷史會記住你的話)?請不要忘記,每一代人的歷史都是由下一代人書寫的;而那些對你不錯的作者都太忙了,他們不只沒空寫歷史甚至也沒空讀歷史。只要讀史,就都知道誰是蘇守忠,可是有誰知道當年主管交通運輸的官員是誰呢?殘酷,但這是事實。

所以,儘管來帶走我們,儘管來拆皇后碼頭吧,我們將帶着微笑平和地等待。因為人固然可以推倒歷史的遺物,但人終究會被歷史埋葬。在你推倒皇后碼頭的那一刻,就是我們說再見的時候了。所以,再見了,林局長。再見了,你和你所代表的官僚態度。再見了,殖民地時代的行政手法與諮詢遊戲。再見了,30 多人也及不上一位局長的古物古蹟委員會。再見了,那老舊世代的世界觀與價值觀。時間,始終是站在我們這一邊的。

珍重 梁文道

~~~~~~~~~~~~~~~~~~~~~~~~~~~~~~~~~~~~~~~~~~~~~~~~~~~

讓我說一說,我是不支持「不遷不拆」皇后碼頭的。以我看來,這並不是運用皇后碼頭的最佳手法。我會期望皇后碼頭成為一個博物館的入口,一個說明自79年以來,香港回歸的紀錄。因為回歸的過程,就是在這一點終結的。這比灣仔那個俗氣得不得了的金紫荊,似乎更應成為內地遊客「到此一遊」照的背景。

不過,我也支持留在皇后碼頭的人,因為他們為擁有無上權力的香港政府,提供了足夠制衡。政府的諮詢工作也只能讓具專業地位和知識的人參與其中,小市民沒有組織規劃方案的知識,根本被排除在外。

但這一群保衛皇后人士又真的如梁文道所言,代表著新一代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嗎?保育皇后人士,又何嘗不是一班以自己的社運語言去描述世界,把自己置於眾人之上的「文化精英」嗎?對於其他人所提出的論點,他們除了以「你們不明白」的態度,一次又一次的重申保育的重要外,又難道又有過開明的對話嗎?文化人口中的「建制派」、「中環價值」、「上一代」;和政府口中的「反對派」,何嘗不是互不兩立的對峙,革命反革命的對罵。無論是政府、是保育人士,都沒有爭取過市民的支持,不過是兩班持相反意見的精英分子各自表述。友善的聲音包圍著政府,保育人士也生活在他們一班革命義士之中,說著市民不明白的語言。

十九世紀的革命人士,在歷史上成功留痕。但不要忘記,在絕食抗議示威和恐怖活動以外,他們成功組織起來,參與選舉,「beat them at their own games」,如德國的SPD,英國的工黨。六七十年代的左派運動,縱使火紅浪漫,縱得到當權者的同情,卻沒有改變了什麼,反而令新右派在八十年代乘勢而興。

所以,未來,不一定是屬於我們(你們)的。時間,是站在主流一邊的。讓我斷言:不論是朱凱迪,還是林鄭月娥,如果都是以目中無人,我對你錯,我說的你不明白,的方式去抗爭的話,他們都會被時間違忘。

星期四, 7月 26, 2007

明報 v.s. nike

話說明報早前「發現」網上有人化名nike,在大中華地區以點對點技術發放日本AV電影。可能是星期天無新聞的關係,明報以特稿形式A04全版報道,一大三細;主稿「神秘人上載鹹片極速擴散4 年來發布4600 套電影難打擊」,配稿三條:「21 歲以下性罪行趨增」、「調查:三成人恐仿網上色情犯罪」、「培訓性朋輩輔導員灌輸正確知識」。立場明顯,令人難以想像和上月開明處理中大情色版的是同一份明報。(當然,兩者情況有所不同)

本來nike 就此「潛水」事件就完結了,明報編輯周瑮在専欄「寫信」給nike,也沒什麼問題,只是當中這樣寫:

「本人孤陋寡聞,對三仔四仔所知有限,看到網上風起雲湧,即時做做功課,發現原來「香港網路大典」早有閣下介紹:「香港人,以BT做種子分享鹹片聞名,經常於網上發放最新AV,由於質素高,數量多,款夠新,因此被網民封為『AV之神』,即使是日本BT用戶也久仰nike之大名。」原來,每個亞洲電車男心裏都有一條NIKElink。」

「但我想你「無私奉獻」的背後,任務應該更任重道遠——培育AV男優新血。你看那個戀鞋癖,你看那大玩「四王一后」的初中學生,甚至那個逼同學口交的小四生,都紛紛放棄扮鹹蛋超人,扮演軍曹,爭做AV男主角了。想做就做,後生當然可「畏」。希望報道沒有為你帶來太大不便,等待你的回覆。」


一眾有「光顧」nike 服務的網民被封電車男,自然不怨,發動網上力量群起而攻之,理性反駁的固而有,但不難想像,更多的是人身攻擊,你標籤我電車男,我標籤你港女,沒完沒了。星期日明報上週護航,以一貫的文人+社會科學風,從「數碼欺凌」的角度批評網民。

有趣的是,這次罵戰已轉化成一場「港男」「港女」的論述,網民大多攻擊周小姐的「港女」身份,把爭論塑造成一個「港女唔比港男睇咸片」的議題。可見「港女」「港男」的對立,已成網上網下最新的討論範式。不論是什麼話題,輕易上綱上線成為「性別鬥爭」,港男的不成熟、咸濕;港女的貪慕虛榮,每每成為論者引用的證據,港男港女的定形深入民心,再也沒有人質疑。

至於到看AV 電影是否會引來性犯罪,在一片港男港女謾罵聲中,早已沒人理會了。

延伸閱讀:http://blog.hoiking.org/2007/07/23/960

星期二, 7月 24, 2007

衝出亞洲 揚威國際

上網見到呢段稿,真係不得不發揮一下國際版記者既功能:

史上最悪の「ミス香港」誕生?!グランプリの張嘉兒にネット市民から大ブーイング―香港

http://headlines.yahoo.co.jp/hl?a=20070723-00000008-rcdc-ent.view-000

內文估都估到,就係港姐爆冷,網民狠批史上最唔掂港姐,懷疑有枱底交易,連主持曾志偉都表示對結果感到吃驚。至於張嘉兒小姐回應網民惡評時稱,因得獎後比較忙碌,暫時未有時間上網。

星期一, 7月 23, 2007

Shopping spree

公平一點的說,不是只有女性才喜歡購物的。尤其是當心情煩悶的時候,「shopping therapy」不論對男女老幼也是有效的,只是買的東西不同而已。至於男孩子是否買得較為節儉呢?那倒也說不定。

星期天原來是要到一位最近感情事上不太順利的朋友家中作客的。在上門前先和朋友到旺角買手掣,替換勞累多年終於退役的那一個。不過中途計畫有變,不得不在旺角閒逛了一個多小時,百無聊賴之下,就想買東西來消磨時間,戰利品如下:



接觸到ZARD 是大學時候的事,雖然是在英國,但是聽的卻是以日文歌為主。起初我一如其他人,都是聽中英文歌,不過很快便發現,如果要在讀書 (不是考試那種讀書,在上seminar 前要看readings 的,一星期算下來也有7至8份) 的時候聽歌,中文英文歌都不是好選擇。原因是聽得懂歌詞,很容易會變成思想歌詞的內容,結果白日夢發了半天,書當然是讀不成了。日文歌便沒有這個問題,因為聽不懂唱什麼,大不了也是隨著節奏打拍子,沒那麼分心。英國當然是買不到日文歌的,那歌曲怎樣來,不必多說了。

因為是為了讀書時聽,節奏強的自然是首選。起初是聽Every Little Thing 的,後來越見煩雜,BoA、GLAY、濱崎步、DaT等輕快的也聽,再後來已多得數不完了。其中兩隊樂隊是特別喜歡的,一隊是剛才說的Every Little Thing (Time to Destination 是我最喜歡的大碟),另一隊便是ZARD。前者自然是喜歡她節奏感強的音樂 (可避免讀書時睡著),至於後者,則是喜歡她的編曲 - 即使是不懂日文也能從起承轉合之間感受到歌曲的意境 (當然,和歌曲實際上所表達的可能有雲泥之別)。

本來我一直以為ZARD 是頗為小眾的,有一次問過一位日本同學有沒有聽過ZARD,她的反應大概和我問有沒有聽過關淑儀一樣 - 「聽過,但已不流行了」。令我尷尬了好一會,唯有打哈哈轉換話題。

ZARD 的主音阪井泉水 (其實,阪井泉水就是ZARD,ZARD就是她,兩者是分不開的) 在今年5月或意外離世了。最近發現在同事之中竟然有聽ZARD 的,令我想起我其實是一隻她的CD也沒有的,突然令我感到很內疚 - 好像搶劫一個逝者那麼下流。於是連忙買了一隻精選和我最喜愛的大碟「永遠」。說到這隻大碟,我記得在Tallinn 到 Riga 的夜車上是聽過的 - 車窗外漆黑的樹影,車內冷冷的空氣,不知為什麼和阪井泉水的聲音特別搭配。尤其是這一首

*************************************************

至於那本《蟹行》,德國小說 (看名字也知道),說的似乎是二戰末德國東部人民逃難的事。說來慚愧,我一直要到Year 3 讀Mark Mazower的Dark Continent 才知道有這麼一段歷史。Dark Continent 是好書來的,值得一讀,有中譯本的,台譯「新黑暗大陸」,時報出版。

星期四, 7月 19, 2007

I don't normally use this place as a dairy, unlike in my previous xanga where I have filled it up with moaning. In fact, when I first start this blog, what I have in mind is a platform for me to make witty comments about current events around the globe. As you can see, while I do read a lot of news, wit is something that I don't have. Thus it become a desert like this.

Anyway, the reason I write this is because I am feeling very depressed - for no obvious reason. And when this happens, I always like to write it down, not to tell everyone that I'm unhappy, but to figure out why - I can better organise my thoughts through writing. Look, now I am feeling like I have nothing to look forward to, but actually, on the exact contrary, I have many upcoming changes in a month time. I want to locate the cause of this unexplainable feeling, but like catching a smoke, all I can grasp is the aftertaste of it.

Actually, perhaps it is just because of lack of sleep. This explanation can be disprove after I wake up tomorrow morning.

[按:瞓醒即刻頭腦清醒,除左係唔夠瞓外,好明顯係「等收工症候群」,但係又明知收左工之後亦冇乜特別咁。另,今朝行路去搭車,見到天空一片蔚藍,諗起讀書既時候,只要天氣好已經令人好開心,而家朋友各有其困難,我都係唔好亂咁唔高興好。]

星期三, 7月 18, 2007



推介一套漫畫......應該係話一個作家至真,就係畫《妄想改造人改藏》同《絕望先生》既久米田康治老師。雖然話係漫畫,但係其實係睇字多過乜的,因為每一話既故事只係就唔同既題材發表謬論。我嘗試解釋一下:



嗱,呢套並唔係一套色情或者為讀者服務既漫畫黎既。以上場面係例外而唔係常態。(按:而我之所要貼例外畫面既原因係,前任老闆教落:有三點式美女相一定要出)
出現上述的畫面既前因係:




絕望老師 (正寫為:系色 望) 表示:世上萬物都有「末期症狀」。一般黎講,每一話都係以一個類似既「命題」開始,然後就會提出奇怪既例子。

接下來幾版,就係講述唔同「末期症狀」既例子,其中提到




雜誌既末期症狀係封袋變多 (左下) ,而...



男人的末期症狀就係唔會去開果d 封袋 (右上)。

(有睇過日本式既《便利》既人就會明白)

結果就有第一幅圖嘞 (開封袋後)。


久米田先生既作品基本上就係以咁既方式運作,絕對稱得上係「超低能、勁搞笑」既低級趣味。就好似睇《The Simpsons》咁,對日本了解越深 (尤其係政界娛樂界體育界花邊新聞) 就越睇得明。

雖然大家都可能會去dl,不過信和係有全套《妄想改造人》賣既,《絕望先生》就冇留意過。

(另:如果你係Simpsons 迷的話,去 http://www.simpsonsmovie.com/main.html 可以創造自己既Simpsons 公仔,不妨玩下)




星期一, 7月 16, 2007

順帶一提,做人既野真係冇咁順利既。去完日本返屋企開機過相,第一張都未執完,即見blue screen。經檢查後,發現係hdd 死左。本來就咁做返partition就冇事既,但係又想救返入面寶貴既資料,所以出左去用五百大洋買左個2.5 hdd 加個盒,諗住新既裝入機,舊既外置試下救唔救得返。一scan之下,速度極為緩慢,估計要用一個星期(!)先可以scan 完。結果,唔使等咁耐,因為scan 左兩日一夜,係我訓緊覺既時間部機自動reset!我決定唔再scan了。 真係有得必有失,有好消息一定有壞消息。(印象中,我A-Level放榜後部電腦都係死左的。)

北海道短遊

上週和家人到了北海道渡假,5日4夜。算來自中五以來,已沒有試過全家人一起外遊了。

說是渡假,是因為實在太懶,只想找個沒什麼人的地方休息一下,旅遊成分並不多。說出來也難以解釋,為何夏天到北海道沒有去富良野看草,到洞爺湖看(煙)花,甚至沒有到過札幌 (真的)。同事問我到北海道看了什麼,我只能說看樹。雖然相裡看不出來,但是真的、真的看過了很多樹 - 太多了,所以也不知怎去拍。

結果做了的就是:



在酒店看海



在小樽運河留影



在「美園」吃冰淇淋



坐兩小時的巴士到郊外




拍四十分鐘的照,再坐兩小時的巴士回去



再坐很浪漫的單卡火車到二世谷




在二世谷看......樹......還做了其他事的,可是沒有拍下來。

然後就是吃得很飽。渡假就是這樣子吧?

http://www.flickr.com/photos/75298824@N00/

星期三, 7月 04, 2007

蘭州牛肉面實施價格管制

中新社蘭州七月三日電 (張仲儒) 蘭州物價部門近日在 “掂量”了“牛大碗”的輕重厚實後首次限定﹕凡蘭州市普通級牛肉面館﹐大碗牛肉面售價不得超過二點五元﹐小碗與大碗差價為零點二元﹐違規者將嚴厲查處。

今年的蘭州﹐有關“牛肉面”的話題就像牛肉面一樣“熱”氣騰騰。黃金五月﹐牛肉面制作工藝剛入選該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六月份﹐突如其來的牛肉面漲價風潮讓廣大市民感到不知所措。

六月十六日﹐蘭州市西固區市民首先發現﹐他們鐘愛的“牛大碗”竟一夜之間上漲零點五元。小碗牛肉面由原來二元三角上漲到二元八角﹐大碗由原來二元五角上漲到三元。

消息傳開﹐輿情嘩然。許多市民驚呼﹕吃不起牛肉面了﹗誠然﹐作為蘭州最具特色的大眾化經濟小吃﹐牛肉面的價格上漲百分之二十﹐對普通收入家庭和下崗失業者而言﹐確實是“收入”難以承受之“重”。

對此﹐眾多牛肉面館老板表示無奈﹐“牛肉﹑清油以及調味品等原料價格都在大幅上漲﹐再不漲價就難以維持。”西關附近等待漲價時機的某面館老板說。他還向記者算了一筆“牛”賬﹐結果表明﹐目前蘭州市大多牛肉面館處于微利經營狀態。

牛肉面俗稱“牛肉拉面”﹐堪稱蘭州餐飲業的一張名片。相傳由清末光緒年間一個叫馬保子的廚師創制而成。如今﹐黃河岸邊的古城蘭州﹐牛肉面館遍布每個街巷。

作為蘭州市民的早餐首選﹐近些年來﹐牛肉面價格跟隨物價水平一升再升﹐讓部分低收入者不得不望“面”興嘆﹑抱怨連連。據了解﹐二00三年蘭州推廣衛生碗時﹐從西固區開始﹐大碗牛肉面價格從二元漲到二元二角﹐小碗從一元八角漲到二元。二00六年﹐又是西固八十多家牛肉面館率先漲價﹐無論大小碗均上漲零點三元。

對牛肉面。相關部門近日劃分為四等級限價後﹐許多面館雖至今仍在漲價經營。但安寧區某面館老板承認﹐自從漲價後﹐前來吃面的客人明顯減少。 (中新網)

http://www5.chinesenewsnet.com/MainNews/SocDigest/Economy/zxs_2007_970996.shtml

This is a sharp reminder of Chinese status as a socialist economy, despite all the Walmart and Starbucks and booming securities market.

星期二, 6月 05, 2007

Wow

Sounds explosive.

http://public.cq.com/docs/hs/hsnews110-000002523531.html

With the election of George W. Bush in 2000, some of Taiwan’s most fervent
allies were swept back into power in Washington, particularly at the Pentagon,
starting with Secretary of Defense Donald H. Rumsfeld.

They included such key architects of the Iraq War as Paul Wolfowitz,
the deputy defense secretary, Douglas Feith, the undersecretary for policy, and
Steven Cambone, Rumsfeld’s new intelligence chief, Wilkerson said. President
Bush’s controversial envoy to the United Nations, John Bolton, was
another.

While Bush publicly continued the one-China policy of his five White
House predecessors, Wilkerson said, the Pentagon “neocons” took a different
tack, quietly encouraging Taiwan’s pro-independence president, Chen Shui-bian.

“The Defense Department, with Feith, Cambone, Wolfowitz [and] Rumsfeld,
was dispatching a person to Taiwan every week, essentially to tell the Taiwanese
that the alliance was back on,” Wilkerson said, referring to pre-1970s military
and diplomatic relations, “essentially to tell Chen Shui-bian, whose entire
power in Taiwan rested on the independence movement, that independence was a
good thing.”

星期五, 6月 01, 2007

不太明白為何一些人會把網誌或網絡媒體的功能放大,把它們視為可與「主流」媒體抗衡的工具。

當然了,網誌的出現令人人都可以公開自己的意見,比單是與三五知己談天說地,可以接觸的受眾是多了。於是,即使是小眾的題材,也可以找到他們的讀者 (這是長尾理論...吧?)。另外,網誌作者往往比主流傳媒有更多的時間去搜尋資料,而且不同的網誌有不同的專長,集思廣益,所知的一定比月薪八千的記者多,所以在監察主流傳媒有沒有出錯方面,網誌是做到的。

但也只是這樣子吧。寫網誌也要有人看才成,多人看的網誌才有影響力。那什麼網誌會多人看呢?我想不會是談論國際政經、弱勢社群的吧。當然,它們自有其捧場客,但是會看這些網誌的,想是本已對這些議題有興趣的人,說好聽便是沙龍,但要起著移風易俗的作用,難矣。

寫網誌的人,大概也是想有人看吧。如果不是有可能犯法的話,我應該會開情色色情網誌,寫一下另類變態的性幻想,例如一個對著被坦克車碾成肉餅的豬便會高潮的女孩 (這肯定是虛構的,豬被坦克碾過是不會變肉餅的,這我可是聽電視說的。)。那會比寫中東局勢多人看吧......也不一定,選材是很重要的,那麼變態的故事那有人想看呢?說回來,中東也有有趣的故事的,例如說,伊拉克有很多難民逃到黎巴嫩後賣淫以提供性服務維生,那值得寫啊,就是寫賽後報告調查報道也不錯。

說回來,對,網誌的問題,就是這樣了。大概我只是想提到肉餅吧。

星期二, 5月 29, 2007

星期五, 5月 11, 2007

Blair's resignation speech

What I had to learn, however, as Prime Minister, was what putting the country first really meant. Decision-making is hard. You know everyone always says in politics, listen to the people. The problem is, you find they don't always agree. When you are in opposition you meet this group and they say: "Why can't you do this?" And you say, "It's a really good question, thank you." And they go away and say, "It's great, he really listened." And you meet that other group, and they say, "Why can't you do that?" and you say, "That's a really good question, thank you." And they go away happy that you listened.

In government, you have to give the answer. Not AN answer - THE answer.

曾生都講過類似既野,但係就冇咁擲地有聲,就係因為佢地冇做過opposition。

民建聯都講過類似既野,但係同樣無力,因為佢地冇比過「The answer」。

更重要既係下一段:

And in time you realise that putting the country first doesn't mean doing the right thing according to conventional wisdom, or the prevailing consensus or the latest snapshot of opinion. It means doing what you genuinely believe to be right. That your duty as prime minister is to act according to your conviction.

And all of that can get contorted, so that people think that you act according to some messianic zeal. Doubt, hesitation, reflection, consideration, reconsideration, these are all the good companions of proper decision-making. But the ultimate obligation is to decide.

「conviction」比起所謂既「願景」,其實更重要。選民想知道既係你相信乜野,同你會唔會根據你所相信既野去做;而唔係「將香港建設為更好的城市」之類既「願景」。

星期一, 5月 07, 2007

工作需要,每朝都要聽一聽電台節目。

今朝聽《千禧年代》,其中一部份講中大學生報 (同《大學線》唔同的) 風月版既問題。

有聽眾話,大學生讀左咁多年書,應該識孔子既教誨,所以唔應該講「咁既野」。

又有聽眾話,家長 (同納稅人) 比咁多錢學生讀書,好心佢地比d心機,要認識「呢d野」出左社會先學唔遲。(好在我唔係讀PhD...)

另一個聽眾補充,雖然大學生同社會人士年紀上差唔多,但係判斷力不可同日而語,所以唔應該講呢d野。

所以呢,真係唔好話香港社會風氣敗壞 - 定係誨淫誨盜既人唔會聽港台?嗯。

有一點幾有趣既,好幾個聽眾同主持都有提出,就係如果佢做得「社會」一d,加上一d 學術討論,就冇問題喎。有一個聽眾話,如果加一d 導論,批評一下「唔好」既行為,就可以接受。如果我係大學報既編輯,一定會係下期出一篇扮成論文既咸故。(例如,在嫖妓報告之間穿插關於中國現代化、農村-城市關係、性商品化、文化大革命對女性角色的影響,並指妓女的身體是以上論題爭鬥的場所)

N.B. 我未睇份情色版既內容,不過聽落同FHM之流差不多者......

星期四, 5月 03, 2007

古惑的戲:

《明明》還以為是一套江湖電影,那知是一套着重畫面表現的超現實電影。

《黑色名單》以為是一套陰沉的二戰電影,結果卻是一套多元素大雜燴的娛樂 / 尋兇片。

從前有看過影評才去看戲的經驗,對內容的理解被影評局限了,這兩套戲都是在沒有什麼了解的情況下去看,結果......算是出人意表吧。(說不上是驚喜)

*******************************************************

檸檬茶:

會考中文作文以「檸檬茶」為題,blog 界一番惡搞,高興非常。

香港Blog 界巨人思哲稱,考試令所有人都必須通過同一個基準來證明不同的才能,打擊個人創意。我以為,香港的考試只是真實得叫人沉重。香港考試考的,只是一個才能 - 就是「識唔識做」,考試的基準就是那樣,明明白白的列出來 (不要告訴我你沒有看過marking scheme),考的,就是你會不會 / 能不能去跟隨那個標準。

扼殺創意嗎?就沒有為有創意的人提供incentive 這一點來說,的確是的。不過考試沒有考創意就不等於平常都不可以有創意啊。我的中學同學,不泛創意十足的人,當中有考得好的,也有成績不好的。只是考得好的不會跟考試的基準作對,考得不好的,有很多原因 (懶是主因),但也有硬是要在考試中証明自己創意的。有一位中學師兄,現在在搞劇團,是個不折不扣的創作人 - 同時也是高考狀元。當然,你可以說沒有理由要服從吧?但在實際環境中,我們不是要在有限的情況中創作嗎?見工面試又可以發揮多少創意呢?在工作中,是表演自己創意,還是跟隨客戶的標準呢?

我以為,考試要考學生能否「審時度勢」,知道什麼時候可以有創意,什麼時候可以沒有,是沒有什麼問題的。如果說因為考試沒有考創意,就令人沒有了創意,這個說法是不是高估了考試的能力?

附錄:

檸檬茶 (懸疑版)

「凍檸茶,唔該。」
「賣哂。」
「咁熱檸茶啦。」
「就係咁多?」
「嗯。」

[完]

星期二, 5月 01, 2007

計畫好的事,正當滿心歡喜地等待來臨的時候,突然被全盤打破,那種由期盼到失望的感覺,是我覺得最難受的。

記得小時候,有一次全家人歡歡喜喜的去吃聖誕大餐 - 那時家境頗為一般,不是經常可以出外吃飯 - 結果,不用多說,就是不歡而散。也不記得是什麼原因了,不過那時候父母為了不表示失望而強裝高興的樣子,我還記得很清楚。自此以後,我經常也刻意調整自己的期望,無論是考試、是比賽、是做事,總會事先告訴自己可能不會成功。表面上這是沒有自信的表現,不過其實只是想得到喜出望外的快樂。

不過,往往騙得了人騙不了自己。有些時候,雖然口裡說的一套,但其實心裡是以為自己會成功的。當結果未如人意的時候,對自信的打擊也很大。大學畢業前,有一份我很想當的工作,面試也到了最後階段,結果因為多種原因,我在面試的表現差得不得了,當我收到被拒絕的電話時,那種心情真的如從高處跌下般難受。那次我在回程的火車上哭了。

想來,人們常說這一代年青人承受失敗的能力不足,有一段時間我對這看法也不以為然,不過現在想來,雖然我不能代表這一代人,但人們接觸到我的時候,有這樣的想法也不稀奇吧。

N.B. 每次在深夜寫blog,不論是以往的xanga 還是現在的blogger,都是在失望惆悵的心情下寫的。

P.S. 在不順景的時候,連寫一個entry都會connect不到。

星期一, 4月 23, 2007

其實,我是個喜歡評論的的人。不過,近年是越來越不敢去評論了。

說話變得溫吞吞的樣子,說話也是各打三十大版,又或者,附和一下,為人家的說話加上一點註腳。

其實我是很喜歡去評論東西的。不過,我明白,要評論是越來越難了。

所謂喜歡評論,不過是想講出心裡一些很直覺的說話: 我覺得這很好,我覺得這很垃圾。不須要什麼理由的。

可是評論不是如此。評論是分析,要有論點,要有証據,要有說明。要對事情有全面的掌握才可去評。

天呀,我又如何就世界大事發表議論呢?我對什麼事情也沒有一個掌握呢,事實上,好像連自己是什麼一個東西都掌握不了。所以沒有再說了,所以就不去評了。

不過,這樣好像不太高興。也沒有辦法嘛。

snap




All with Canon 10D, 由上至下:
f/3.5, 1/8, ISO400
f/5.6, 1/10, ISO200
f/5.6, 1/8, ISO200

星期五, 4月 20, 2007

維吉尼亞理工大學槍擊案後,一如以往,要求禁槍的聲音又再出現。不只是美國,香港的傳媒和博客,都不約而同地問:為何不禁槍?不少人指出槍械生產商的遊說力強,以致禁槍遲遲未能通過。

不談美國憲法第二修正案所代表的,國家由人民由下至上同意而組成的意義,不能禁槍亦不只是槍械生產商的影響力所致的。美國並不只有東西岸的大城市,中間還有很大片的「middle America」,在這些地廣人稀的地方,很難維持有效的警力,因此居民必須要有自衛的能力。如果禁槍的話,要保障這一大片土地上居民的安全,將會變得相當困難 (但不是不可能的)。因此即是在國會提案的話,只有城市的支持是通過不了的。當然,不可能只在城市禁而不在郊區禁。雖然現在各州的槍械管制法有別,但是管制有別和禁與不禁之間有很大的距離,這是顯然易見的。

所以呢,要禁就要全國都禁,但這就要考慮到郊區居民的安全問題 - 這可是居於城市的香港人難以想像的 - 然而,若不禁槍,城市居民的安全又會受影響。現在的情況的是照顧了郊區的利益,犧牲了城市的利益;估計在今次事件以後,應該會有一些加強管制槍械的動作,但是禁槍相信是不可能的。城市人口是比較多,郊區人口較少,那現時的做法是否不公平呢?這就是關乎「公平」問題的核心了。

參考:http://www.guardian.co.uk/g2/story/0,,2059433,00.html

(寫咁既野會唔會有人話我係neo-con?其實我係一個guardian-reading 既sociology 畢業生黎架)

星期四, 4月 19, 2007

Creative German

is not an oxymoron. In fact, these cold, tall and discipline people are full of innovative ideas.

First it was the protester for hire. 145 Euros would get you a "all inclusive package" for six hours.

Now it is the breakup messenger. Break up for 20 Euros by phone, or 50 Euros in person. You also need to provide three reasons for seperation. The messenger have so far never "witnessed any extreme emotional reaction", probably because the whole process take about 3 minutes only and often leave the recipents in 'state of shock'.

星期三, 4月 18, 2007

Ah ha! So the V Tech massacre was done by a Korean student.

Chinese must be very pleased that America is not the model country in the world, this is all Bush's fault, and freedom must be restrained. (all unrelated)

Chinese must be double pleased that it was a Korean who did this, because, Korean have shown to be violent (look at their protests and their movies), while the Chinese, as we all known, is a gentle civilization , and are inclined to kill their fellow countrymen instead of foreigners. (The foreigners we've killed are actually our countrymen - you see).

If the suspect is a Chinese, we would have to blame American's mass culture, who make a civilized and well-behaved Chinese become a beast like the rest of Americans. Blame hamburger. Blame Microsoft. Blame constitution (thus we don't need it). Blame the movies. Blaming is easy, but it would be difficult for us to explain why we need to download Hollywood movies using BT. Thus it's better that he's not Chinese.

(Source: Sina, Chosun)

星期四, 4月 12, 2007

新玩具試拍



近來不太有空,所以新玩具也沒有什麼出場的機會,這是比較好的一樣試機照。
其實也沒有什麼特別,可是我滿喜歡那三個招牌的顏色。

星期六, 3月 31, 2007

All publicity is good publicity

如果"all publicity is good publicity",
咁:

劉華狂迷楊麗娟係咪會另到多左人睇《甜心粉絲王》?

徐步高又會唔會令到多左人去買《狼圖騰》?

星期四, 3月 29, 2007

好大喜功



Hip Kazakhstan


政府公開四個添馬艦新總部既設計比市民參觀。可以係http://www.tamar.gov.hk/chi/proposal.htm 睇到。

我又唔係建築師亦冇乜美感,但係好鐘意睇《Wallpaper*》之類既雜誌黎扮有品味;所以呢,四個方案我都覺得麻麻。方案A就夠似地標,不過亦都好似北京央視大樓,有少少抄既感覺;方案D 雖然係Daniel Libeskind 設計,但係我覺得都幾cheesy 下,冇左好似Jewish Museum 果種有力既感覺。至於方案C 都唔錯,不過實在有少少商場既感覺;而方案B係我覺得最差既,特色欠奉。

其實政府出錢起總部,我覺得好應該好大喜功一下,出大錢攪一個國際設計比賽,吸引一眾Pritzker Prize 得主黎設計下,有左設計先叫人打價去起,反正又唔係比唔起 (立法會議員可能會唔批,大不了咪開多十個委員會同建制派交易) 。我呢D貪慕虛榮既人,就當然想香港有D名建築師設計既公共建築,好似Zaha Hadid、Herzog & de Meuron、安藤忠雄果D。喂,人地哈薩克都有個由 Norman Foster 設計既 Palace of Peace and Reconciliation Khan Shatyry Entertainment Centre 啦,雖然香港都有機場、匯豐同中銀,但係特首話我地係倫敦紐約級數架喎。

咁如果覺得咁太過長他人志氣,祟洋媚外的話,咪一於攪個比賽,只比香港建築師做囉。一陣做出黎真係正,咁就可能造就一個本土新星,都好呀。






星期四, 3月 15, 2007

徐步高的字條

中文版

活着我該做什麼?
我生活的意義是甚麼?
和平、安逸只會做成停屯,衝突及對抗、戰爭才有新生。
古時無知創造神,雷電、火山、颱風,人們無法解釋,就用神解釋。
術士、巫師、修女、教宗代神說話,統治階層成形。
統治階層不能容忍人們對神的懷疑,這減低其合法性、認受性。
人生的目的是甚麼?

南早英文翻譯

What should I do with my life?
What is the meaning of my life?
New life can only emerge from conflicts, confrontations and war.
Ignorance in ancient times created God.
Whatever people could not explain – thunder and lightning, hill fires, typhoon – were attributed to acts of God.
Wizards, witches and monks as well as religions speak for God.
The ruling class was then created. They accepted no doubts in God, fearing this would undermine their legality and acceptability.
What is the purpose of life?

STANDARD 英文翻譯

To live, what should I do?
What is the meaning of my existence?
Being peaceful and at ease leads only to standstill.
Conflict and resistance, a new life can only be found in fighting.
In ancient times, ignorance created God, thunder and lightning, volcanoes, typhoons; people tried to make sense of the inexplicable through God.
Sorcerers, shamans, monks, pontiffs speak for God.
The ruling class is taking shape.
The ruling class cannot tolerate God being legitimized and recognized by people.
What is the purpose of life?

南早的翻譯略去左「和平、安逸只會做成停屯」一句,不過意思上冇乜問題。第五行「術士...」一句,南早嘅翻譯似乎認為「教宗」係「宗教」嘅誤寫,所以譯religions。

STANDARD 嘅翻譯,第五行「In ancient times...」一句,原文雖然分行奇怪,但係用標點分開,所以未至於令人理解做「古時創造雷電」,但係翻譯依照原來嘅分行方法,將"God....thunder" 連做一句,令到意思唔多清楚。第八句,STANDARD 嘅理解同我南早有異,STANDARD 似乎係認為神對統治階級構成威脅,但係我個人覺得南早嘅理解同原文比較接近。

好。無聊完。

星期五, 3月 09, 2007

原來已經好耐冇update 過呢個blog,不過尋日見到居然有人comment,覺得都應該post 下野。

不過,先為咁耐唔update 搵下藉口先。

嗱,一來近來比較忙啦;咁二來,又冇乜野好寫喎。

你話:點會冇野好寫呀?就算你平日生活幾沉悶都好,呢排寫政論都大把野寫啦;先有財政預算案、又有特首辯論、又有兩會,點會冇野寫?

我又真係覺得冇乜喎。兩會我又唔識 (物權法問題好似幾重要,不過唔識),財政預算案同特首辯論,其實冇乜新意者。財政預算案就大家都估到係咁架啦 (係估唔到有咁多盈餘啫),佢減稅亦唔多關我事;特首辯論呢,我當日只係睇左頭半個鐘 (之後去左睇《英女皇》,真係充滿象徵意義),兩者表現點,已有公論啦。至於梁家傑講嘅野有冇內容,我覺得其實而家香港有管治經驗嘅人得......well,兩個啫,其他人都係要邊做邊學架啦,問題係條learning curve 有幾steep 嘅啫。

話時話,同《英女皇》入面嘅貝理雅相比,香港嘅政治人物係演講嘅時候就係差左一份passion,一份真係相信自己講緊嘅野嘅信心。我相信呢個唔係寫手或者講者嘅問題,而係係香港,信念唔係政治中好重要嘅野,而除左個別時候嘅民主黨同公民黨以外,亦冇邊個政黨嘗試過推銷佢地嘅信念。

......

最近有一本新出嘅雜誌Monocle,我睇到經濟日報 (定唔知星島) 介紹之後買黎睇,又真係唔錯。本野有時事、商業、設計、消費,大大本,月刊90幾蚊一本,都抵睇。主事者話想做到好似《明鏡》咁,德文嘅《明鏡》我唔識睇,英文個網就成日睇,同Monocle 比,選材方面都幾似,Monocle 會多D 《Wallpaper*》嘅感覺,話哂都係同一個人攪。睇美國雜誌睇到悶嘅,可以考慮下。唔知幾時先會有本中文雜誌可以做到呢個水平呢?

星期六, 2月 10, 2007

No Ordinary Bollywood

一向Bollywood 電影比人嘅印象就亦大場面嘅歌舞,次次差不多嘅故事,同一定有嘅Happy Ending。雖然我好似冇乜睇過Bollywood,但係至少聽人講係咁。

不過今年印度出左一套同一般Bollywood 唔同嘅電影 - 「Rang De Basanti」(英文:Paint it Yellow)。故事唔係講某某嘅三角關係,而係關於印度入面嘅穆斯林、貪污官員咁樣。套戲代表印度參加金球奬同奧斯卡,不過不獲提名。

Oh. 唔記得左講點解我會提到呢場戲添。套戲其中一個演員叫Alice Patten,係彭定康嘅細女,係戲入面做一個攝影師。

星期五, 2月 02, 2007

星期二, 1月 30, 2007

幾點。

1. 為免「內容偏頗」,之前講過曾生,今次要提下梁大狀。其實都係幾日前嘅事,大狀出席醫學會嘅論壇,被問及佢唔夠行政經驗。能言善辯嘅大狀就話嘞:而家又唔係選AO (大意)......佢(曾)嘅專長係做AO,咁咪繼續做囉!

其實自從上次特首係答問大會上寸過大狀冇行政經驗之後,佢嘅競選班底應該都諗過萬幾次點答呢條問題啦掛?居然答成咁?

嗱,我唔係單純咁「唔鐘意」佢嘅回應。一個好嘅回應,以我嘅理解,至少應該做到吹噓自己同打低對手,而梁大狀呢個回答就一樣都做唔到。可能我唔係公關專家所以唔明背後嘅道理,但係一個比較正路嘅答案應該係大致上有:「係囉,曾特首不知幾有經驗,首先佢回歸之後大洗,結果政府係咁擴張,金融風暴一黎財赤就問市民要錢;做左特首之後就乜都做唔到,銷售稅收回,西九推倒,食安嚴重......唯一做得成嘅只有幫自己起新總部。」先總結曾生嘅「施政」黎說明佢自己所謂嘅行政經驗根本不值一哂,然後再解釋:「點解做唔成呢?因為曾特首冇民意認受,唔係普選產生,又冇自己願景,根本唔知應該要做乜,所以只要有爭議就唔敢執行。」咁咪可以再sell 下自己囉。

係咪聰明過人嘅競選班底諗到D我地諗唔到嘅野呢?可能係嘅。不過,選民係想聽到佢地心裡面過句喎。

2. 據報道,曾特首想香港形成一個大都會經濟,不過暫時仲差一D「文化基建」。我估係具豐富行政經驗嘅特首心目中,文化基建就會係幾個博物館、幾個音樂廳、同一個新藝術基金咁。或者佢應該睇下上年NY Times 呢篇同Observer呢篇

NY Times 果篇提到,現時城市最重要就係吸引25-34歲,受過高等教育嘅所謂「Creative Class」。由於佢地係35歲之後會relocate嘅機會越來越低,吸引到佢地嘅城市唔單只係當下,而係係未來十幾年都會領先於其他地方。點吸引佢地?篇文話,官方宣傳未必有用 (Too bad, Donald) ,因為一來,唔同嘅城市吸引唔同嘅人,所以冇話可以照搬其他地方嘅成功方法,而二來,呢班人比較相信口耳相傳嘅資訊。篇文總結嘅quote 講得好:

"The real issue was, is your city open to a set of ideas from young people, and their wish to realize their dream or objective in your city," he said. "You could go out and build bike paths, but if that's not what your young people want, it's not going to work."

香港有冇用心聽過年青人嘅聲音?

至於衛報果篇,其實主要係講旅遊嘅。不過亦有一點值得一提。入面話,大學生同同性戀者係旅遊嘅先驅者:佢地去嘅地方係幾年後往往會成為至熱門嘅旅遊點。香港對佢地吸唔吸引?你話嘞。

星期二, 1月 23, 2007

再講非洲

上午講開關於非洲嘅野,有幾方面想補充下。雖然我都唔係專家,但係Blog 本來就係比唔係專家嘅人發表議論,係咪?

首先係關於僱傭兵嘅野。係血鑽入面活動嘅僱傭兵,現實中應該係來自南非嘅Executive Outcomes 或者 Sandline 。EO係一個係南非白人政府倒台前成立嘅公司,成員主要來者當時解散嘅幾個前白人政府軍隊同機構,包括Battalion 32,Civil Cooperation Bureau 等等。Battalion 32 嘅來源比較「正路」,係由係1975 年安哥拉內戰部分打輸嘅軍人組成,之後再參予安哥拉內戰;但係其他CCB、Koevoet、以及Vlakplaas就係南非白人政府之下嘅特別警察,專做間碟、暗殺之類嘅野,講得唔好聽真係同SS相去不遠。

咁種族分離政府倒台之後,呢D組織亦一一解散,為求生計,部份人運用佢地唯一嘅技能 - 打仗 - 跟隨佢地嘅上司加入EO。EO 首個重要任務,諷刺地,就係返安哥拉對付南非政府曾經支持過嘅UNITA。EO 除左直接收取報酬之外,亦會要求佢地幫助嘅政府將某D天然資源嘅開發權交比同EO有關嘅公司。EO 受聘於塞拉里昂政府去對付RUF之後不久,同EO有關嘅兩間公司就獲得估計價值超過十億美金嘅鑽石開採權。

國際上當然唔只得南非會提供僱傭兵。事實上,由於各國政府精簡軍力之故,越來越多軍事工作交由私人軍事公司(PMC)負責,而佢地工作嘅地點亦唔只限於非洲國家。估計現時至少有4萬幾個僱傭兵係伊拉克執行任務,當中成員來至五湖四海,包括至少千多名南非人。一般黎講佢地都係執行保安工作為主,但係係伊拉克保安當然唔係就咁企係度就得,而係包括極為危險嘅護送工作,所以係衝突中死亡嘅僱傭兵亦唔少。

南非政府係1998年立法禁止該國人未經批准參予海外軍事活動,不過成效都係一般。係2004年三月,一班僱傭兵係前住赤道幾內亞途中,係津巴布偉被截停,揭發一個推翻赤道幾內亞政府嘅計畫,其中資助計畫嘅包括戴卓爾夫人個仔Sir Mark Thatcher,而係被截獲嘅僱傭兵之中,亦包括EO創辦人之一嘅Simon Mann。呢單野令南非政府極為尷尬,結果再次立例禁止南非人到海外當僱傭兵,不過有幾有效就唔知嘞。

理論上,係有國際法限制僱傭兵嘅,就係1989年嘅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against the Recruitment, Use, Financing and Training of Mercenaries。不過有ratify呢條例嘅國家寥寥無幾,所以有等於冇。冇國際法規管嘅其中一個問題係,私人軍事機構成員即使犯上戰爭罪行亦無法可依,唔知點告。而另一個問題係,私人軍事機構請乜人都得,係2004年兩名為一間英國公司 (Erinys International)工作嘅南非僱傭兵係伊拉克遇到自殺式炸彈襲擊,一人被炸死,另一人重傷。兩人都曾經係南非白人政府嘅特別警察服役,而且曾係"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Commission" 面前承認曾經暗殺反政府分子。美國嘅一間私人軍事公司Blackwater Corp,亦都請曾皮諾切特政府服務嘅軍人工作。雖然話就話公司會有一定監督,但係落到戰區,又加上法律責任成疑,後果都可以幾嚴重。

兩套戲

我呢排都真係睇左幾多戲。

上星期四睇左血鑽,星期六睇左"The Fur"。

先講血鑽。我一直對conflict stones嘅認識都唔深,不過睇完亦唔見得令我嘅認識深左;基本上血鑽只可以話係一套同時具娛樂性同文宣訊息嘅電影。

所以呢,血鑽好唔好睇好視乎你嘅1. 心情,同2. 你對非洲局勢嘅認識。
如果心情好,咁佢就係一套雅俗共賞,既有意思又不致於過份說教嘅好戲 (當然稱不上係經典),冇悶場,亦有非洲美麗嘅風光......
但係如果心情唔好,進入左「批判少年」mode 的話,咁佢就係一套虛偽、膚淺、以exotic 為娛樂而戲中角色又過分天真......

如果一直對非洲冇乜認識,咁呢套戲亦係一個唔錯嘅介紹,套戲入面提到好多關於非洲嘅議題:狄卡比奧係羅得尼亞人,服役於32 Battalion,南非民主化後當僱傭兵;獅子山(塞拉里昂) 嘅民族自決內戰,童兵.....等等。 但係,一個對非洲有少少認識嘅人對呢種荷理活化嘅非洲又會冇乜好感,會覺得佢冇脫離到對非洲嘅stereotyping,只會加深左一般人對非洲係一個野蠻 (uncivilised) 社會嘅偏見,戲入面嘅非洲人仲要係靠白人打救添。

...........................................
至於"The Fur",我簡單嘅講法就係......唔值得睇。要將一個人嘅心路歷程以形象化嘅方式黎表現唔係一件容易嘅事,佢以近乎戀物嘅方式黎表現我亦唔反感,不過套戲我認為係不必要地長,而且其中Nicole Kidman 首次行上樓梯嘅一個連鏡,完全感覺到係拍緊戲 - 唔係話Nicole Kidman 假,而係會令你感覺到自己企係攝影機後面睇住佢一步一步行上樓梯,然後話"Cut! Good take." 咁。

星期三, 1月 17, 2007

Babel

其實好耐都冇睇過戲,呢排一次過睇左兩套。

曾幾何時我係一個好鍾意睇戲嘅人,中學嘅時候,每日返學都會打開份南華早報 (真係,我而家都唔會睇啦),當然就唔係睇新聞 (鬼睇得明咩),而係睇電影場次。果時又一城啱啱開,我就同同學去睇戲。至今又一城AMC依然係我最鍾意去嘅戲院。

細個嘅時候崇洋,主要都係睇西片,而家諗起,都包括頗多爛片。後來讀大學,雖然都有睇戲,但入戲院睇嘅唔多,而且主要都係舊片 (咁你明啦)。果時偏好黑幫片同間諜片,《教父》、《Goodfellas》同《Scarface》都係大學時睇嘅;當然重有20套James Bond。不過,入戲院嘅次數已經少左好多,近一兩年,更加係一年都去唔夠十次。

近來睇嘅係Flags of our fathers 同Babel。

如果係以前,我諗睇完呢兩套戲,應該都會寫返幾千字,講下戰爭嘅意義同種族問題咁。不過呢,唔知係文字差左,思想僵化定係單純地懶左,而家睇完就係睇完,冇乜「有感而發」嘅野。甚至,我開始覺得係睇完戲之後嘗試去解讀佢係一件頗為......多餘嘅事,尤其係當唔同嘅人似乎要係唔同嘅解讀之間得出一個結論嘅時候。

所以呢,我而家睇完戲經常都係只得出「好睇」、「都ok」之類嘅評語。

直至尋日睇完Babel。

出左戲院我同朋友講,話:「我都唔知套戲係好睇定唔好睇......雖然我睇完都唔知佢講乜,但係似乎係好有深意嘅」。

我開頭都懷疑係自己嘅理解力差,因為見到好多人對呢套戲都有不同嘅見解,咁即係有人明套戲講乜啦?於是,我以一個小市民迷信權威嘅心態,今日一返工就上網search 影評。

好在,比我係Salon睇到呢篇,完全講出我心裡面嘅感覺。(專家係唔同d)

An hour or so in, I found myself swept up in the picture, utterly seduced by its ambitious blend of colors, cultures and sensual experiences. It felt like a transformative experience, the kind of movie that reaches for the ineffable, combining prodigious cinematic technique with impressive human range. Then, somehow, over the last third of the film the energy gradually dissipates, leaving me asking a question that in this case doesn't bear close scrutiny: What is this movie, shot on three continents in at least seven languages, actually about? [...]

Last spring at Cannes, González Iñárritu won the best director prize for "Babel," which seemed to me, even at the time, like a way of saying: We can't tell if the movie's any good in the end, but it sure looks great. (The cinematography, as in his other films, is by Rodrigo Prieto.)

原來唔係我蠢。


星期二, 1月 16, 2007

是日新聞

雖然我都曾經係一個國際版工作人員,不過呢,我對於國際新聞主要都係鐘意花邊嘅多;反正大路嘅新聞,要留意到唔難呀?

S'il vous plaît . . . can we be British, too?
http://www.timesonline.co.uk/article/0,,3-2548797,00.html

話說係1956年蘇伊士運河事件其間,當時嘅法國總理Guy Mollet希望同英國合作,以軍事行動搶返被埃及國有化左嘅蘇伊士運河。其中一個提出嘅方案,就係英國同法國合併。當時嘅英國總理Anthony Eden否決左呢個建議,不過就考慮過以Commonwealth方式同法國合併。結果呢個方案當然比政府否決左;而當英國係美國壓力下被迫停戰之後,覺得比人玩左一舖嘅法國就自此轉向德國尋找盟友嘞。

又話花邊新聞嘅?

係......上面段新聞最好睇其實係最後嘅「預計」:

If only we'd got it together...


- Britain would still have a thriving car industry
- The trains might just run on time
- The Channel Tunnel, an idea first mooted in the 1750s and developed by the Victorians, would have been opened at least 20 years earlier
- The end of disputes about “champagne” made in Sussex and Somerset brie
- Arsenal would stop fielding a team full of “foreigners” and England would have won the World Cup more than once
- The empire would grow from a handful of small islands to a slightly larger handful of small islands
- Tales of SAS derring do would include attacks on Greenpeace ships

星期四, 1月 11, 2007

公關高手

人人都話特首鐘意做show,不過細佬學藝未精,有時都唔多明佢兩位spin doctor點諗。

好似今日答問大會咁,特首就表演比我地睇乜野叫「臭寸」。

話說民主黨主席何俊仁提到普選問題,特首回應嘅時候就話可惜民主派未有共識。本來咁就冇乜問題,但係跟住何主席follow up嘅時候,澄清話其實佢地係有共識嘅,而係呢個時候,特首好輕佻咁講左一句:

「係咩?哦。」

當然我冇乜公關知識,但係到底咁做有乜用?
表示佢夠寸?表示佢同民主黨關係惡劣? (其實又唔係喎)

細良,解釋下好喎。

定係老闆為人如此,spin doctor 都無計可施?
如果係咁,比多幾個公關高手佢都冇用。

星期三, 1月 10, 2007

千呼萬喚始出來


(Reuters Photo)

iPhone。


‧估計年中六月推出,只在Cingular Wireless有售,歐洲則年底有售。
‧$499美元版本內置4GB,$599版本內置8GB。
‧3寸半touch screen,有virtual keyboard。
‧行OS X core 嘅OS
‧可以上網影相聽歌......

Review 在此

星期二, 1月 09, 2007

是日新聞

http://www.timesonline.co.uk/article/0,,2-2537272,00.html

最新解禁的戰時文件揭露,二戰期間一名同時服務英國和納粹德國的雙面間諜曾向英國MI5自薦在納粹黨遊行中自殺式刺殺希特勒,當時的首相邱吉爾亦知悉此事,但後來卻基於未曾說明的原因拒絕此要求。

http://www.nytimes.com/2007/01/09/world/americas/09easter.html?hp&ex=1168405200&en=9dbaf13e1195aebb&ei=5094&partner=homepage

復活節島上約有900多個莫里石像,有人希望修復大部分石像,但當地居民卻不以為然。

http://www.timesonline.co.uk/article/0,,3-2537550,00.html

一個德國的研究指,在茶中加奶會減低茶的健康效果......
Oh.

星期一, 1月 08, 2007

新居入伙

細佬返而家呢分工,忙起上黎可以好忙,但亦有好多時間冇乜野做,半日望住個Mon唔知做乜。所以就開左呢個blog,雖然趕唔切做上年「時代」風雲人物,但亦叫做係無聊時有D細藝。

記得以前舊公司有煙房,有d同事一日返工有半日時間係入面吹水,不知幾好,有個全員煙民嘅部門直情會係入面開會。我唔食煙,無野做時就少左呢個蛇王好選擇,不過而家室內禁煙,可能連呢個方法都冇埋。話時話,今次禁煙嘅目的本來係要無煙工作場所,避免員工因為返工而要被迫吸二手煙,但係而家雖然室內禁煙,但係唔係所有人都係室內工作架喎!如果旺角嘅煙民全部企晒出西洋菜南街食煙,咁我諗一眾係果度開工嘅各大網絡商、學車、以至做Roadshow比相機痴漢任影嘅model,全部都會短幾年命。人地美國加州就話可以禁止係public buildings 嘅6米範圍內禁煙啫,香港?條街有幾闊呢?每邊6米根本冇地方啦。

如果公司唔比食,又唔可以成日落街,咁就只可以返屋企先煲煙。蘇格蘭酒吧禁煙之後,生意好左定差左就眾說紛紜,不過當地嘅零售業協會就話煙仔仲好賣左,可能係因為多左人係屋企食。如果係同屋企人同住,諗落都幾弊。所以政府其實應該考慮下發一種「煙房」牌,比商家開一D可以合法食煙嘅地方,當然要符合一定通風標準啦。屆時煙房開到成行成市,就可以大條道理連係街食煙都禁埋啦。仲可以製造商機添;其實人地要用二三十萬起煙房,如果証實係可以做到冇影響的話,又真係冇乜理由唔比。